科研进展
2014/6/3 17:46:00
许多高血压患者对药物没有反应,这让他们面临中风、心脏衰竭和肾衰竭的风险。 可植入设备通过刺激颈部神经降低血压,将来也许能替代控制血压的药物。这一设备是近来利用神经刺激植入物治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这类设备也许为极端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多达30%的高血压患者无法以药物完全治疗,一些患者服药时会遇到疲劳、轻度头晕等副作用。 “可植入设备能降低这些患者的血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现有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德国弗赖堡大学微系统工程师丹尼斯·普拉赫塔(Dennis Plachta)说,“它提供了一种目前尚未完善的新选择,并且可结合药物一起治疗。” 普拉赫塔及其团队一起研发了一款微机械设备,包裹在迷走神经周围。迷走神经位于颈部,负责在大脑和其他主要器官(包括心脏)之间交换关键的生理信息。20毫米长的设备将一组电极放置到神经的一个区域。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区域可以刺激血压变化。研究者们在5只成年老鼠身上测试了他们的植入物,并发现特定的刺激模式可以在无显著副作用的情况下将老鼠的血压降低40%。 普拉赫塔称,将该设备植入人体的过程,与利用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现有技术类似。首先要在颈部左侧切开
2014/6/3 17:44:00
日前,南开大学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学科合作研究,利用全内反射下石墨烯对介质折射率异常敏感的光学现象,实现了超灵敏单细胞实时流动传感。这一科技成果可以使癌细胞在形成之初即被精确“光测”出来,精度可达细胞数的千分之一。 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也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全内反射这种特殊的结构下,对于介质折射率异常灵敏是石墨烯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田建国教授、刘智波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研究中发现,折射率的灵敏度与石墨烯的层数有极大关系,并且层数有一个最优值。他们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领导的课题组通过不断控制石墨烯的层数,最终优选出厚度为8纳米的石墨烯材料,其折射率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达到最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与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潘雷霆教授合作,结合微流体技术和病变细胞的折射率差异,将之应用于单细胞传感。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实验人员将石墨烯均匀铺于三棱镜的一面,紧贴石墨烯上方建有一条细胞通道。实验时,光束从棱镜的一面射入,穿透石墨烯照射在细胞通道上,反射光从棱镜另一面射出。由于癌细胞的形态、大小、性
2014/6/3 17:43:00
用于医院治疗疾病和置于人体内代替某些器官或组织的符合一定卫生标准的橡胶制品。可分为体外用和体内用两大类。所用橡胶有硅橡胶、天然橡胶及PU(聚氨酯)等。从医用橡胶制品的发展趋势和医疗市场的需求来看,其品种、数量、用量在不断增加,用途也在不断扩大。今后,随着橡胶加工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会有更好的医用橡胶制品投入临床应用,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 聚氨酯 聚氨酯弹性体(PU)是由软链段和硬链段交替镶嵌组成的、含有许多—NHCOO—基团的极性高聚物,通过选择适当的软、硬链段结构及其比例,就可以合成出来既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又具有血液相溶性和生物相溶性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其中,在医疗中使用的聚氨酯弹性体主要是热塑性聚氨酯(TPU)弹性体。TPU是由软段(长链的低聚二醇)及(二异氰酸酯及扩链剂)所组成的线型嵌段聚合物,聚氨酯分子结构中的软硬段存在着极性的相溶性。由于TPU加工方便,性能优异,已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多种医疗及保健产品。 聚氨酯特性: 聚氨酯弹性体之所以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与它所具备的优异性能是分不开的。其主要性能有:(1)优良的凝血性能;(2)毒性实验结果符合医用要求;(
2014/5/30 15:11:00
一个新发明能够在人们在椅子上坐姿不好时时发出震动让人们改变姿势,以达到预防背痛的目的。 UpRight是一个可穿戴设备,能粘在腰部,设备使用的温和的低敏性胶布。 设备设计用于对抗“体位流行病”,该病是由于数小时静坐在电脑前面引起的。 不良姿势不只会引起背痛,同时对呼吸、内脏器官功能甚至工作效率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提供温和的震动提醒人们坐直,UpRight希望能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脊柱直立的重要性。 设备甚至还能连接特殊的由专家开发的个人训练计划移动app。用户可以查看每日目标、接收姿势分析或统计,同时还能激励家人和朋友使用app。 开发者表示设计该设备的想法已经有好多年,只是最近才实施。 UpRight的电池可用四天,用USB即可充电。设备的智能硅芯片设计重量仅30克,10厘米长,目前设备售价75英镑。
2014/5/30 14:38:00
据国外媒体报道,埃及古生物学家一直使用医学成像技术对木乃伊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些惊人的发现,医学成像技术一般用于对病人身体的检查,可以透过皮肤查看内部器官的病变等,这项技术给病人带来福音的同时,也让考古工作者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木乃伊就是其中一例,科学家使用CT扫描对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的木乃伊进行了断层扫描成像,并一层层揭开木乃伊背后的神秘面纱。图中显示的就是CT扫描后的木乃伊图像,并赋予了一些三维成像技术,使用了汽车工业上非常普遍的渲染软件来增强图像的清晰度,这样就可以从外部看到木乃伊体内的情况。游客也可以通过观察三维CT扫描技术成像来了解木乃伊的制作过程,对此博物馆方面也通过三维成像技术让游客可以深入“接触”木乃伊,通过一系列的互动环节揭开木乃伊内部的奥秘。 CT扫描在研究人员目前是一种关键的技术,其不仅能看到木乃伊内部的布局,也可以知晓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比如这具木乃伊就是一名女性,她的骨骼和外部结构反映出她在世时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在下巴位置有一个脓肿,还有迹象显示她可能有心血管问题,因为考古学家在动脉附近发现了斑块。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这并不是
2014/5/29 10:29:00
人体生物钟让我们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困意十足。德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锌离子可在人体生物钟里扮演关键的“齿轮”角色,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 柏林沙里泰医学院26日说,该机构与美因茨大学联合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物钟若想运转规律,两种已知的PER蛋白和CRY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而在这两种蛋白的结合部位,锌离子则起到了关键性的稳定作用。当受到饮食不当等外界因素干扰时,锌离子发挥着抵抗负面因素干扰的作用,以维护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研究人员阿希姆·克拉默说,这一发现有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如何影响生物钟,以及人体生理机能如何适应环境的节奏。对生物钟运转方式的基本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调节生物钟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今后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分析这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方式,找到一种可充当生物钟“发条”的物质,从而通过药物更好地调节人体生物钟。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
2014/5/29 10:22:00
靶向骨形成的天然抑制剂,预示着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的新的方向。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国际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针对硬化蛋白的romosozumab -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增加低骨量个体的骨矿物质密度(BMD)。 硬化蛋白是骨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通过Wnt和骨形成蛋白信号系统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导致骨形成下降。因为硬化蛋白仅局限于骨骼系统,因此抑制这种蛋白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靶治疗干预方向。 来自28个中心的随机对照II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腰椎基线期的BMD有明显改变。研究的第二个重点包括BMD在解剖结构上和骨转化的生化指标上变化的百分比。 该研究评估了5种不同的romosozumab皮下注射给药计量,观察了超过12个月419名绝经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女性(平均年龄67岁)的用药情况。同时romosozumab除与安慰剂进行对比也与两种常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阿伦磷酸钠和特里帕肽进行了比较。 研究者发现,所有剂量的romosozumab都可以显著升高
2014/5/28 10:19:00
美国科技资讯网站Gizmag近日刊登评论文章称,今后发光二极管(LED)技术或许将取代fMRI和PET,后者因为有强磁场和辐射,对病人造成一定影响。以下为文章摘要: 如果医生们想了解某位病人的脑部活动情况,他们通常使用机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在第一种成像拍摄过程中,病人处于强磁场环境中;而使用PET成像,病人又将遭受强辐射。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科学家们最近成功实验了“分布式光学断层成像术”(diffuse optical tomography,DOT)。虽然听上去该技术有点走极端,但实际上只是将LED的光线射入病人头部而已。 DOT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这个技术已经被用于大脑研究的小部分区域。但华盛顿大学科学家们研发的最新DOT系统,能够同时扫描2/3的脑部区域。也就是说,该技术能够同时对脑部多个区域和脑神经网络加以成像。 使用该技术时,病人需戴上一个帽状物,该设备安装了数十个LED和光线传感器。光线由这些LED灯泡发出,穿过病人头盖骨并进入病人脑部。通过分析脑部
2014/5/28 10:14:00
用机器读取人类的梦境,让电脑还原人类的所思所想,这些听上去原本只能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情节,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都逐渐成为现实。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台“读梦机”,该机器能从人类大脑中提取梦中的人物形象并将其还原在大屏幕上。 研究人员向6名志愿者展示了300幅不同的人脸图像,并利用核磁共振扫描仪记录志愿者们的大脑运动。人们看到不同面部特征的神经反应有所不同,研究人员收集这些差异的神经反应信息组建数据库。随后研究人员再给志愿者观看新的人脸图像,通过将记录下的大脑反应与数据库进行比对,重构志愿者刚刚看到的人脸图像,最终实现“读梦”的功能。 “读心术”的应用可不仅仅局限在还原人脸图像上,让机器读懂人类的意图,并帮助人类实现指令,或许是人类研制“读心设备”更主要的原因。也许不久的将来,人们脑中浮现一个网址,不再需要用手指亲自输入,网页就会直接出现在浏览器上。 其原理也不难理解,因为人的大脑信号也是一种可识别的语言,并且不论是国别和语言有何差异,当脑子里想到某物品时,人类大脑的信号
2014/5/27 10:13:00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款郁金香形状的鼻腔植入物能够治疗重度打鼾,会给患者和长期受折磨的伴侣带来福音。 该金属网状设备在夜间放入,会像花瓣一样张开能够使佩戴者的气道保持开放,设备在清晨移除。 AlaxoStent可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该病患者严重会导致短期呼吸停止。 夜间,口腔背部、鼻腔和咽喉的软组织会松弛并变得狭窄。鼾声是因为呼吸时这些软组织震动引起的,据估计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和十分之一的女性定期打鼾。 鼾声也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据估计该病影响大约百分之四的中年人。 该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酗酒、年龄、粗脖子、服用安眠药、吸烟和激素改变导致的咽部肌肉松弛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该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治疗主要包括减肥、改变生活方式、戒烟、软组织植入和外科手术等。 利用设备辅助呼吸进行持续主动气道加压(CPAP)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中重度OSA的方式。不过患者需要在睡眠时佩戴一个面具通过鼻腔持续供应压缩的空气防止气道关闭。 虽然有效,但是又25%到50%的患者不能长期使用该设备。有些患者觉得佩戴面具使用困难,有些患者不能忍受设备带来的噪音。 与CPAP不同的是,Ala
2014/5/27 10:12:00
腹痛是胰腺癌患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诊断时有75%的患者主诉有腹痛,而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出现腹痛的比例超过90%。胰腺癌疼痛往往剧烈且顽固,显著增加患者体力及机体消耗,导致生活质量较差,因此,姑息性治疗的主要方面就是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方式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公布的癌性疼痛三级阶梯治疗方案,但有时这种治疗并不能改善疼痛,或者由于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如便秘、恶心、抑郁等)限制了所使用药物的剂量。 传统治疗:腹腔神经丛酒精阻滞术 胰腺癌疼痛的传导是通过腹腔神经节换元后再上传至中枢从而产生疼痛感觉,因此腹腔神经丛阻滞可通过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而达到止痛目的。既往,国内外多采用无水酒精作为神经破坏剂。 荟萃分析显示,与口服止痛药相比,腹腔神经丛酒精阻滞术虽能有效缓解疼痛,但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仅减少6%;持续时间不长,仅8周左右,65%的患者临终前有中到重度疼痛,10%的患者需要再次行阻滞术。另外,由于无水酒精瞬间阻断交感神经占优势的神经丛,因而具有体位性低血压、腹泻等副作用,截瘫、后腹膜出血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也有文献陆续报告。其他的
2014/5/26 10:05:00
欧洲最大的工程技术组织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近日发布研究报告“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报告再次证实,并无确凿证据显示来自移动电话和输电塔的低频电磁场会对人类或者动物产生健康危害。这一报告由IET生物效应政策咨询小组每隔一年发布。16年以来,撰写该报告的研究团队持续对全球科学文献证据进行查证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IET由此再次呼吁研究团体必须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移动电话和输电塔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便得出确凿可信的研究结论。 “我们的报告结果源于对同业评议的流行病学和该领域的其它研究文献的综合总结。在过去的20年里,定期会有媒体报道移动电话和输电塔的电磁场与罹患癌症之间的联系。然而,我们屡次经过严格审查现有的研究报告之后,从未发现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该论断。公众媒体理应发布经过反复验证的研究结果。”IET生物效应政策咨询小组主席Tony Barker教授指出,“然而,研究界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科学家们研究任务时间上要求较高,必须在有限的截止日期前公布其研究成果,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研究假设、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是否得到充分论证,或者研究结构是否得到反复质疑及验证等等。同时,当科
2014/5/26 10:03:00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教授瓶井资弘等人近日开始了一项人造视网膜的临床试验,该试验需要向接近失明的患者眼内植入电极。据称,接受试验的第一例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能够辨别物体形状的程度。 研究团队预定在6月实施第二例手术。在确认安全性与治疗效果后,计划在2018年得到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的基础上,投入实际临床应用。 据报道,这项临床试验的对象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症”患者。在患者眼球后侧植入电极,对仍存活的视网膜细胞等施加电刺激。 人造视网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安装在眼镜上的摄像头拍摄影像,通过可挂于腰上的装置将影像转变为电信号。该信号再通过耳后的装置传至已植入的电极,并借助对视网膜的刺激将视觉信号转达至大脑,最终形成视觉。人造视网膜目前在美德等国已投入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1月末将人造视网膜植入了第一例患者眼中。手术前该患者仅能识别明暗,但在术后,患者不仅能够抓住眼前的长棒,还能识别出长棒运动的方向。在2015~2016年度,大阪大学计划与企业以及其他大学合作,以10~15位患者为对象,开展正式
2014/5/26 9:59:00
在人体内植入信号读取传感器和电子设备,这种场景我们以前只能在科幻片中看到。但是,随着人机互动领域两大技术障碍——电池和充电的关键性突破,这种场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又近了一步。 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可以为植入人体内的医疗器械进行无线充电的新技术。这项技术能够为仅有米粒大小的医疗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从而让这类设备能够更“深入”地植入人体内,且能长久的获得电能输送,甚至不需要电池也能正常“工作”,只需将电源靠近皮肤就能给体内的设备充电。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新一代智能手机和可穿戴技术尽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植入人体内的医疗器械(比如心脏起搏器和嵌入式神经递质)长期以来都遭遇到了相同的“困境”:不光是笨重、累赘的电池,而且充电方式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就医疗器械而言,依靠电源线充电并不可取。这也就意味着,更大尺寸、功能较弱的医疗设备需要跟皮肤保持着一种紧密的联系才能进行充电。此外,如果医疗器械内的电池用了好几年突然没电了,患者还需要通过带有创伤、且存在风险的外科手术来更换电池。 斯
2014/5/26 9:52:00
迄今最快最小纳米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如果能够走向应用,将是纳米和医疗领域,甚至是整个工业跨时代的进步,其用处也远不止当药物载体那么简单。 比盐粒小500倍 转速每分钟18000转 美制造出世界最小最快纳米发动机 迄今最快最小纳米发动机。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克雷尔工程学院科学家造出了迄今世界上最小、最快,而且运转时间最长的微型发动机。该发动机比一粒盐要小500倍,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运动,达到每分钟18000转,相当于喷气式飞机上发动机的转速,而且能连续旋转15小时。相比之下,其他纳米发动机每分钟只有14到500转,只能转几秒到几分钟。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份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该校机械工程副教授冬蕾·艾玛·范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设计、组装了这种高性能纳米发动机,并在非生物系统中进行了测试。纳米发动机由三部分组成,能迅速混合、泵出生化药剂,并能在液体中运动,这些特征在未来应用中非常重要。这种纳米发动机是开发微型机器的重要
2014/5/23 14:36:00
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May 19, 2014)的研究显示,MR光谱学测量或可用于预测多发性硬化(MS)的残疾恶化进展。 该研究显示,表观正常白质中肌醇与氮-乙酰天门冬氨酸复合物的比值(mI:NAA)与EDSS评分的继发性升高、脑萎缩的加重及持续12个月的临床残疾恶化进展存在强相关性。 该研究共纳入了59名患者及43名健康对照,同时建立了220人的队列用于确认研究发现。研究者发现,mI:NAA比值为“脑容积下降及临床残疾的强有力的横截面预测因素。” 鉴于个体间差异对结果存在一定影响,研究者自己提出了疑问:这一比值能否在临床层面应用于个体。然而他们也认为,研究结果确实“涉及了疾病进展过程中某些较为基础的内容。” 本项研究中,Pelletier及其同事对探索性样本进行了MR光谱学检查,并收集了若干参数,如表观正常白质及灰质中的NAA及mI,表观正常白质髓鞘水部分(WMF)及常规标记物,包括轴索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脱髓鞘。 研究者称,这些指标并非随意挑选。NAA是神经元细胞体及轴突的成分,在MS患者中,该物质水
2014/5/23 14:35:00
对于胎记、血管瘤等皮肤色素血管病变,常见的传统治疗存在易复色、留疤、清除不彻底等问题,使得国内临床治疗陷入瓶颈。而“生物波”自体消融术的问世,则突破传统治疗弊端,清除胎记血管瘤快速、彻底、不留疤,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据悉,“生物波”自体消融术运用临床治疗,已经成功治愈的胎记、血管瘤等色素血管病变患者已经超过万名,名副其实成为胎记血管瘤诊疗最佳技术,让我国2.8亿皮肤色素血管病变患者看到了康复的希望。 2014年3月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14·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生物波皮肤色素血管病变分论坛”上,汇聚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克·绍斯塔克、美国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卡伊等国内外顶级医学专家,围绕着“生物波”自体消融术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并对“生物波”技术在临床运用给予充分肯定。 在此次诺奖医学峰会分论坛上,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做主题发言时表示,最新生物医学成果“生物波”技术应用于皮肤色素血管病变诊疗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和激光﹑冷冻等侵入式疗法相比,“生物波”技术治疗皮肤色素血管病变,不会对患者造成皮肤损伤,
2014/5/23 14:34:00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建议,因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及子宫切除术中使用子宫粉碎器有造成未知肿瘤在腹腔内播散,导致疾病加重的风险,建议停用该类器械。这条建议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与讨论,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我国专家建议,就像通常手术时都有无菌意识一样,大家也应该树立一种无瘤意识,这个意识要贯彻于术前诊断、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的整个过程。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日前建议,因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及子宫切除术中使用子宫粉碎器有造成未知肿瘤在腹腔内播散,导致疾病加重的风险,建议停用该类器械。FDA已要求制造商对相关设备(组织粉碎器)的标签进行检查,并正在考虑加设“黑匣子”警告——这是FDA能够发出的最强烈警告。 这条建议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与讨论,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腹腔镜手术中使用的粉碎器是什么,它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是否应该为了避免风险而叫停腹腔镜手术呢? 原因 粉碎术可致肿瘤播散转移 “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总趋势和追求目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主任修典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腹腔镜手术是一类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深受患者的欢迎,尤其是
2014/5/22 14:33:00
影像学检查和超声内镜(EUS)在胰腺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在今年年会上,格鲁普(Gruppo)等指出,对胰腺癌患者术前可以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测,病灶FDG标准化摄取值(SUV)是除癌抗原(CA)19-9和胰腺癌临床分期外的独立生存期预测因素。 荷兰鹿特丹大学哈瑞克(Harinck)报道了一项采用盲法比较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内镜(EUS)对于胰腺癌筛查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EUS和(或)MRI只能检测出约1/3的高危胰腺癌患者的胰腺病变,而EUS和MRI的一致率(24.8%)较低,多数临床决策的依据为EUS(72%)。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EUS引导下的细针抽吸(FNA)和细针活检(FNB)对胰腺肿瘤及非胰腺肿瘤的诊断效能和取样充足度,结果显示,FNB诊断正确率和取样充足度均高于FNA。
2014/5/22 14:32:00
一项研究发现,一种采用改进的而非原始的近场电磁能量传输技术的无线装置可能提供一种为植入体内的微型医学电子设备供电的方法。工程上的进展已经让医学电子植入装置变为可能,但是为这些植入物供电的方法却没有跟上装置的发展速度。 John S. Ho及其同事使用一种被称为中场供电的技术,研究了传统的受植入物尺寸限制范围的近场无线供电传输的一种替代方法,这种方法理论上能覆盖小型但是植入深度较深的医学电子装置。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有图案的电磁金属盘,当放置在猪的组织附近的时候,通过5厘米的组织向心脏或大脑传输了高达2000微瓦的功率。传统的起搏器需要8微瓦的功率,而这只是这种电磁盘产生的功率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对一只兔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了这种盘向植入深度为4.5厘米的处于心脏表面的一个电刺激器供电的能力,从而让调控这只兔的心律成为可能。这种盘传输能量的水平低于人类安全极限,而且这种盘表面的图案能让电磁场聚焦在这些微型植入物附近的小区域。 研究人员说,这些结果证明了一个中场无线装置可能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织为微型植入物安全地供电或充电。
新闻排行
-
1各相关耗材/试剂供应商:[04-21]
-
2集采三方协议签好的,彩印一份协议交物管办张婧处[12-31]
-
312月30日(周一)设备科库房进行月末盘点,8点-14点暂停收发货业务,14点起正常发货。[12-26]
-
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关于医用耗材配送验收工作的通知[11-22]
-
511月7日周四 8点-14点 设备科库房暂停收发货业务,下午14点起正常收货。[11-06]
-
6【重要通知!】[09-26]
-
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于规范备货、择期跟台、急症使用耗材入出库的通知[05-13]
-
8关于《德清县人民医院院内医用物资精细化服务委托合同》签署告知函[05-10]
-
9关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内医用物资供应委托服务合同》签署告知函[05-09]